1.卻是一首借美人香草以言志的七言絕句,字面上非常工整,只是意境方面顯得略微愁苦了些,與當前的氣氛格格不入。
2.如果真的像學者說是以美人香草言志的話,當時說此話的政治家一定是個同性戀,但據考證,同性戀在當時不怎么流行。
3.這一篇詩是言志的,那一篇散文是抒情的,兩篇文章不能混為一談。
4.而年少他的亦認同縣學里老夫子們的觀點,即所謂美人香草,都是古代士人托物而言志的。
5.敦煌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抒情言志,無施不可,這是詞的原初風貌。
6.“詩以言志,這兩首詩歌闡釋了什么才是軍人的榮譽。
7.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
8.論述主要運用詩歌材料,因為詩歌是言志抒情的媒介,其內容沒有范圍的限制,正好涵蓋不同層面的經驗、感思和體會。
9.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梁啟超
10.魯迅的抒情言志詩是他整個文學創作活動中的一部分,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
11.中國工程院院士、冀東油田首任經理翟光明就曾賦詩以言志:休看彈丸地,齡齒心未移。
12.酷愛詩以言志的國家能源局前任局長張國寶在酒泉千萬千瓦風電基地開工儀式后,曾如此形容酒泉之風——“風,不教狂飆度玉門。
13.“詩以言志重在抒發,一己之性情”,商衍鎏詩風清新自然,情感真摯。
14.對于吳平關的這部攝影作品,外界有評介認為“早已打破影像的紀實功能,如同詩以言志,他的攝影已經回歸‘本心’。
15.“詩以言志”,從何*記的“拓荒地,邊陲覓。
16.關于文學藝術的功能,中國傳統美學有一個“詩言志”和“文以載道”的模式。
17.或躬逢盛事,填詞逸興;或偶有所思,吟對和唱;或每有所感,賦詩遣懷,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更是許多人詠物言志、表情達意的方式。
18.借詩以言志,大概在僧在俗都是一樣的。
19.《尚書》定位是“詩言志”,而孔子則斷言“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觀群怨”,載道、濟世、傳家。
20.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覺醒,“詩言志”蘊涵了更多的人文關懷。
21.胡澤君指出,廣大老同志揮毫作畫,潑墨抒懷,以書言志,以畫寄情,以影抒意,向黨的華誕和長征勝利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22.先前陸遜和丁言志剛剛激戰完畢,體力消耗甚劇,想不到一轉頭,竟然以虎狼之勢生猛地活擒掉了錢原。
23.向來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道教,所以來去出入,都有照例文章,嚴格地說,也不能算為真正的言志。林語堂
24.“詩以言志,畫為心聲!”曹明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一直認為,藝術的最終目的是自我內心的發掘,是靈魂的凈化、升華。
25.散文于傳統的著書立說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寫景、抒情、言志的廣闊園地,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有了其獨自的審美價值。
26.托物言志是他寫作中常用的手法。
27.以誠立信,以信致遠。以德積善,以善樂為。以愛同心,以心共鳴。以詩言志,以志詠懷。以古為鏡,以鏡明失。以則當理,以理服人。以律修身,以身躬行。
28.讀經誦典傳文明,讀經誦典貴堅持。作詩吟賦詩言志,詩情畫意歌盛世。繩鋸木斷貴不懈,水滴石穿誰不知。風清月明書壯志,天倫樂事國大事。
29.他們以瓜果為載體,托物言志,寓情于物,把“瓜果長廊”建成了“文化長廊”。
30.“詩以言志,歌以詠懷”,不同軍隊有不同的軍歌,軍歌有何獨特作用?王法安:軍歌同軍旗軍徽一樣,都是軍隊精神文化教育與傳承的有效方式。
31.市民李嶸則用“金雞展翅偕知音,百花吐艷伴黃鶴”詩以言志,他深感在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武漢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32.今現身說法,借此作“言志”,勢必讓頑石點頭,加深了謎作的強烈感染力。
33.老同志以書言志,以畫傳情,以影抒意,謳歌黨的豐功偉績,直抒赤子之情。
34.常言道,詩以言志,歌以傳情,凌公子古箏彈得生動絕妙,動人心魄,令人身臨其境,置身其中。
35.第一,傳統的中國文化講究“詩以言志,文以載道”,比較注重批判、審美、教育、諷喻的功能,到現在,這些功能還是需要的。
36.含蓄的中國人有些話是不會直接講的,他們通常喜歡“詩以言志”。
37.作者借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依次寫來,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
38.相詩學是命運相學以詩相人的發展產物,也是春秋賦詩言志、兩漢讖緯解詩的發展產物。
39.”唐繼堯的性格,多年未曾改變,同時“詩以言志,字如其人,畫鐘其愛……尤善畫梅蘭竹菊抒其志”,有“儒將”之稱,并非一介武夫。
40.入口西去,仿佛進入了一個絢麗的藝術畫廊,前段是宋祖峽,當年趙匡胤在此詩以言志,稱帝后派人將詩刻在巖石上,至今字跡尚存。
41.詩以言志,這些詩詞同時蘊含著戰斗動員的力量。
42.嘉謨回歸故里后予惟詩以言志,與好友唱和之詩,多是出自于情之所至,信手而來,每題詩見志,隨手遣去,并無傳世之意。
43.宣州長史弟昭贈余琴溪中雙舞鶴詩以言志。
44.借景生情,借物言志也是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