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對張鳳翼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進行考辨,旨在建立一個知人論世的基礎(chǔ)。
2.考辨圍繞“睡眠”及與其易混淆的含義而展開。
3.他這次為余秋雨散文指錯,是經(jīng)過悉心梳理和考辨,有史可鑒,有案可稽。
4.而我們運用“詩史互證”的方法可以考辨出,以上詩句應(yīng)是指杜甫于開元十三年在洛陽親睹玄宗封禪泰山出發(fā)儀仗之事,由此還可以揭示出杜甫早年一直被掩蓋和忽略的一段歷史。
5.但唐宋以來,史書方志多誤署作者,改竄原文,或者不能區(qū)分僑縣與舊址,應(yīng)當進行考辨。
6.本文對它們的真?zhèn)螁栴}重加考辨,認為判定它們?yōu)楹笕藬M作或假托的證據(jù)都不能成立。
7.通過考辨,可以確認,馬瑞辰曾于嘉慶十二年前后掌教過白鹿洞書院。
8.為明彼此差別,還原本來面目,本文立足于唐代筆記小說資料,特做考辨。
9.因此,對瞿秋白研究文學史成果的考辨,不僅能夠凸現(xiàn)瞿秋白在外國文學史研究上的地位,而且還能夠追溯一種文學史撰寫方式的發(fā)展演進過程。
10.校勘是文獻整理遇程中十分基礎(chǔ)、重要的一步。其中涉及拓本的選取,對異體字、俗體字、拓本泐蝕及錯、訛、脫、衍等問題的細致考辨。
11.面對迅猛發(fā)展的計算機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作者主張人文學者需要冷靜的理性沉浸和觀念考辨,以廓清其負載的人文價值并加速其文化律成。
12.第四部分,主要對該書所征引的材料加以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