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仙”味十足的府內園林綠化、匾聯雕繪、造像藝術,構成了龍虎山天師府建筑內部環境。
62.石勝觀造像,容相慈祥,造型古樸,刻工精煉,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63.“四川都司瀘州衞……正德九年五月初一……正德十二年二月吉旦”,清涼洞造像中間的一塊銘碑依稀可以見到這些文字。
64.上身袒露,以珞瓔嚴身,手、臂、踝飾有釧環,下著長裙,裙褶自然寫實,小腿部有橢圓形裙褶,是明代造像常見的裝飾風格。
65.石龕造像遍布在峻峭懸突、凹深多姿的崖壁上,而宋代以來的名人題刻分布在忘歸巖、觀心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等景點的崖壁上。
66.盡管久經歲月,頤和園長廊的建筑和這些蘇式彩畫仍然造像萬千,古意盎然。
67.天上地下惟我獨尊”的造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68.皇澤寺石刻距今有年的歷史,寺內存有全國唯一的武則天真容石刻像,保存有北魏晚期至唐代的尊摩崖石刻造像。
69.米內的山巖上刻遍了佛像,包括以圣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
70.為一座城市造像是一件無止境的事,如果開始嘗試去做,本身即是犯了自視過高的毛病。即使這種努力會使自己對事情的真相有所體會,但它只不過是城市的一則謠言罷了,沒有意思,也不會流傳下去。阮義忠
71.造像衣裙、腰帶及臂釧飾僅刻出大致輪廓,頭冠裝飾細節也沒有進行雕琢。
72.距離巴中城南里的南龕摩崖造像始于隋,盛于唐,現有石窟,造像,地震時由于山體滑坡,摩崖造像墻體開裂米;墻面、門柱傾斜,地基塌陷。
73.這里斷層山的地質構造像一個漏斗,留不住水。
74.隋代石佛造像與金銅像特征基本相同,造像形式變化越來越豐富,這種變化前期主要是相對北齊、北周的風格對比而言的。
75.孫秋生、劉起祖是北魏新城縣的功曹,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時,組織包括官居四品職事官在內的二百人造像,表示對北魏王朝的忠誠。
76.鳳凰山管理處文保科科長邵群特別推薦了石龍洞造像。
77.于是,清涼世界五臺山就大興土木,筑寺造像。
78.已經能制造像滌綸這樣的人造材料了。
79.東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門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聞名。
80.第二,和寶頂山第地獄變相的區別較大,這個造像人物為站姿,而寶頂的為坐姿。
81.馬鈺造像與孫不二造像均為侍立造型,馬鈺造像通高一點四米,肩寬零點三八米。
82.所以我們看到的農民畫洗練夸張,隨心造像,隨類賦彩,不依物象間的實際比例,魚比船大,人比樹高,妙用裝飾,情躍動在理之上。
83.比丘尼曇媚造像記的書法極佳,藝術價值極高。
84.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里是潛溪寺,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
85.于是,清涼世界五臺山就大興土木,筑寺造像,極盛時,寺廟多達處,曾僧侶聚萬余眾。
86.三尊造像兩側,有兩尊菩薩立像,再兩側是金剛力士像。
87.本文通過對安岳縣境內石窟造像遺存的考察,闡述了安岳石刻藝術的歷史變遷與造型風格。
88.千手觀音造像再現金碧輝煌,與昔日殘舊破損的面貌形成強烈對比。
89.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群堪稱世界文化的奇觀。
90.紀后半葉至紀喀爾喀蒙古的一世哲布尊丹扎納巴扎爾造像,為佛教造像史增添了一頁寶貴的篇章。
91.這些造像雕琢時間介于大同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之間,氣勢宏偉,栩栩如生,威儀凜然,給石馬寺增添了幾分威嚴和莊重m.9061xoxo.com。
92.在數以萬計的大大小小造像旁,遍布著風格各異、生動而奔放的造像題記。
93.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巖山摩崖造像,分別為北魏和東魏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