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之造句,謂之造句大全

1.情若能自控,便不能謂之情了。蘇寞

2.“四惡”之首叫作“不教而殺謂之虐”。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

4.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予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6.化,敎行也;躬行于上,風動于下,謂之化;化民成俗。

7.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8.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謂之正。

9.“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10.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1.以小致大,謂之拋磚引玉;不知所貴,謂之買櫝還珠。

12.“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13.天也寒地也凍,謂之寒也,天也冷地也涼,謂之冷也,小寒節氣,謂之寒冷也,多添衣,加厚被,謂之英明也,愿君小寒節氣開心依舊,健康永在。

14.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莊子

15.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臣道》中寫道,“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

16.取所當取不義之財分文不取謂之廉。用所當用人民權力切務濫用謂之公。行所當行為政做人言行一致謂之德。

17.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8.保存日久者,謂之“陳羊毫,它柔中有剛;”。

19.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

20.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21.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文學論略》里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

22.血薇,不祥之劍也,好殺、妨主,凡持此劍者,皆無善終。可謂之為魔。滄月

23.爾之面熟,不可謂之真俗。

24.此一道理或可謂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25.率性則謂之道,修道則謂之教。

26.受室即是娶妻,納寵謂人娶妾。正妻謂之嫡,眾妾謂之庶。

27.小過必察,謂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謂之落井下石。

28.遠方,這個詞匯包含了太多可能與未知,成了詩句中最經典的意象,成了青春期最大的誘惑,甚至成了一種生命價值的證明——足遍五川,閱人無數,便足以謂之活過。周沖

29.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王陽明

30.史官由于某種原因,不據事直書,有意掩蓋事情真相,謂之曲筆。

31.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

32.古人說,“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而幸,“非分而得謂之幸”。

33.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3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

35.淅淅瀝瀝雨水情,聽雨一夜到天明。可以潤物細無聲,敢用雨點濕蒼穹。柔若無物雨蒙蒙,排山倒海風雨興。滴水穿石謂之恒,堅持不懈定成功。雨水時節,祝您成功!

36.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人君茍任臣而勿自躬,則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順,治亂之分,不可不察也。

37.學而廢者,不若不學而廢者。學而廢者恃學而有驕,驕必辱。不學而廢者愧己而自卑,卑則全勇多于人謂之暴,才多于人謂之妖。曾國藩

38.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際斗爭經驗,謂之半和;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際斗爭經驗,知行合一,謂之全知。徐特立

39.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40.創造靠智慧,處世靠常識;有常識而無智慧,謂之平庸,有智慧而無常識,謂之笨拙。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覺活著力。

41.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42.每年定臘月朔為四個卯期,或存或欠,必須清結,謂之歸卯。

43.所謂習慣者,非必寫字、讀書,然后謂之教育也。掃地亦有教育,揩臺亦有教育,入廚下燒飯亦有教育。總之,一舉一動,一哭一笑,無不有教育。

44.故王者之于天下,猶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則謂之不樂。

45.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46.他的功夫無人敵謂之傳奇。

47.千思萬感而一順乎不識不知之則,無逆吾明覺之體,是千思萬慮謂之何思何慮也。

48.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

49.“黃帝時,倉頡比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于竹帛謂之書。

50.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

51.他說:情若能自控,便不能謂之為情了。當你能夠喊出痛的時候,那痛便不算是痛。有一種痛,能讓你痛得連喊都喊不出聲來;當你能夠哭的時候,那也不算是傷心,有一種傷心,會讓你連哭都哭出來……夢三生

52.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張載

53.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伏羲

54.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質也。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

55.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56.皇者,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有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的皇帝意為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而皇帝則是天地在人間的代表。玄色

57.事物屬于性,君子不謂之性也,必有心焉,而后能治。裁制屬諸心,君子不謂之心也,必有性焉,然后能存。胡宏

58.真實無妄叫做誠,不食言、不欺瞞謂之信。

59.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60.堅志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

分頁閱讀: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