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造句,荀子造句大全

1.荀子生于古代的封建制度要被推翻,以將建立強權專制為目標的秦國為亂世打上休止符的時期,可謂是亂世之末的大儒家,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2.不過,在儒家內部卻有很大分歧,即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的針鋒相對。

3.古代的公孫尼子和荀子是大音樂理論家,王金海是上海音樂學院畢業的,這就能解釋王金海為什么能夠畫如此深奧的禪意意象畫。

4.一個人如同時具有孔子提倡的愛心、孟子的正義、墨子的實踐、韓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莊子的慧、荀子的自強,就一定能成為領袖。

5.而王陽明則以“性覺”論辨析人“心”的善與惡的來源,對荀子和程朱的理論皆有所辨正。

6.“人之賢不肖,譬如鼠類,在所自處耳!”既然悟道,他便決意退學,跟荀子拜拜。

7.此類價值觀來源于獨尊儒術之前的“原本儒家”、孟子和荀子

8.荀子之‘勸學篇’,邑十歲便能倒背如流!此話便是說,如要成為博學多識之人,在平時便要注意積累學識。

9.荀子有言,"士大夫眾則國貧",我們現在的官員體制,雖不能算"十羊九牧",但也相去不遠。

10.為人性;荀子的“性惡論”。

11.從文獻來看,比較集中地記載先秦官制有《尚書》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周官》已經亡佚。

12.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

13.老子在本體論層面展開對“蔽”的思考,這使其不同于荀子所說的“解蔽”,不能將其理解為認知層面的“蒙蔽”。

14.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臣道》中寫道,“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

15.荀學的理論意義及思維模式對于后世學者及海外同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選擇兩位思想家作為代表人物以說明這點:荀子弟子韓非和日本學者荻生徂徠。

16.如,《古文尚書》把荀子引《道經》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和《論語》的“允執其中”連起來,造成所謂“十六字心傳”,意義卻連接不起來。

17.首先從人性論出發,荀子的性惡論是最容易誤解的命題。

18.既觀花又觀果的灌木,如金銀木、構骨、水荀子等,僅剪去枝條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19.如蘇軾說,荀子性格激烈,平時高談異論,一時口舌之快,足為李斯之激。

20.蘭陵鎮生拜荀子齊誦勸學篇。

21.然而,歷來有關荀子之研究多著眼于其心、性、天、禮等之探討,而疏于抉發其名學之義蘊。

22.荀子主張富國必須強本節用,開源節流。

23.荀子有些被稱為具有民本、民權思想的說法,其實并不具有這樣的思想。

24.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25.荀子的名實觀主要是對孔子正名主義的繼承,同時也受到名辯學派的影響。

26.竹簡的天人之分影響到孟子,而與荀子有所不同。

27.荀子借舟水之喻使“民本”觀念廣為流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8.孔子、孟子、荀子先哲們對恥的知見很清澈,“行己有恥”,“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不知羞恥,乃不能成*”。

29.孟子說人性本善,人是性善的發揚;另一個非常大的荀子流派,則說人性是惡的,因為性惡,才需要很多的教養和禁忌去限制。蔣勛

30.荀子在百家爭鳴中確立的性惡論成為其禮法思想的理論基礎。

31.荀子主張以德修身,正己兼人;以禮行政,尚賢推德;禮法相輔,正理平治,認為“禮義者,治之始也”、“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

32.荀子說,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3.從天的涵義、明于天人之分、知天與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方面對荀子這一重要思想作了辨析,希望能更為準確深入地把握其原意。

34.戰國末年,養士風起,稷下尤盛,有荀況者出,三為祭酒,最為老師,洋洋灑灑,氣蓋群倫,使孔子之學再展輝煌,他也成了百家中的巨子,人稱荀子

35.公孫弘之阿諛取寵而緣飾以儒術,可謂儒學演變為儒術這一過程之終結,然考其開始與其過程,則可謂是儒學在當時世風之影響下,與諸子百家融合的過程,而開其端者,則即是荀子

36.弘揚荀子文化,建設和諧安澤,還要研究和繼承荀子“群居和一”的社會和諧思想。

37.“富而好禮、富而無驕、富而有義”,荀子認為財富的方法應是“以義制利、以禮節用、善藏其余”。

38.講畢,作次日講義,講荀子傳經之功,遂歸。

39.從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到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論”,諸多教育家都對學術氛圍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給予了肯定。

40.荀子的“理想國”是天下定于一尊,萬民匍匐于地。

41.我國古人也注意到這一現象,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后漢書》中有“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覺其臭”的說法。

42.君子養心,莫善于誠。出自:《荀子·修身》培養個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個人的真誠。荀子

43.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出自:《荀子·不茍》圣人固然是無所不曉,但是不是真誠也不能感化萬民。荀子

44.荀子從他的道出發,用象征的思維看待自然物和文學,從而構成其文藝的象征體系。

45.安澤,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東部,總面積方公里,是古冀州之治所、中國先秦時期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

46.荀子論“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亦不出“明明德”之范圍,而其泛論群居生活之重要,群居生活之不能不有規律,亦無非闡發“新民”二字之真諦而已。

47.荀子的思想是本文的重點,尤其是對“性惡論”以及由此衍生的“化性起偽”的方法論,都作出詳盡的敘述與分析,這是荀學所倡導的“君子之道”確立的前提。

48.荀子的天人之分內涵較復雜,以往學術界的理解有簡單化的嫌疑。

49.哎呦咱們的主角荀子姑娘也過來了嗎,真是蓬蓽生輝啊!咱給您見禮了。

50.通過以上幾個層次的分析,可以看出,荀子禮制的核心特征是等級差別,其禮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和諧、專制與道德主義。

51.至于人才凋零說,也不盡然,齊宣王身邊有淳于髡、田駢、荀子、孟子等,個個都是德才兼備的杰出人士,那么詆毀人家,沒道理。

52.”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53.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盡管如此,主張“人性惡”的荀子仍然強調德為行政之本。

54.功能技成,庖丁解牛久練而技進乎道;路在腳下,荀子勸學博學則青出于藍。

55.朱子不但現身說法,而且也總結了荀子以來的讀書經驗,最能為我們指點門逕。

56.現實依據就是荀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的混亂迫使人們重新思考禮樂的價值,由此也引起對與禮樂密切相關的文藝的重視。

57.何謂“國賊”?《荀子·臣道》中寫道,國賊者,“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

58.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出自:《荀子·勸學》聲音即使再小也不會聽不到,行為即使再隱蔽也不會不表現出來。荀子

59.圣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民諺

60.《荀子·榮辱》中講,“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

分頁閱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