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造句,致知造句大全

1.致當說客力勸寧與仲言和,寧裝作反臉無情,令致知難而退。

2.中國傳統(tǒng)的治國之道是儒家的大學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次第展開。

3.中國傳統(tǒng)空間美學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種平衡下的潛力,驅(qū)使設計表現(xiàn)出人性化的一面,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對話。

4.王振宇努力想了想后世一些接人待物方面的經(jīng)驗,大致知道該怎么操作。

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欲修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6.在這些人物身上,何嘗能見到一星半點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見到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7.但知識產(chǎn)權(quán)庭分散在各地法院,在中國地方差異仍然懸殊的當下,容易導致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的不盡一致。

8.“我們大致知道事情是如何發(fā)生的,但是我們不了解其中的細節(jié)”,故宮博物館的北京出副主任李文儒如是說。

9.“格物致知”是傳統(tǒng)文化與知識論的重要概念,為歷代學者所重視。

10.實際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還是“即物窮理”的意思。

11.其尚致知以窮其理,力行以履其事,窮則淑諸身以及其族,達則淑諸時以其人,庶乎不負故家喬木之稱,而實盡乎高山景行之道也!

12.所定課目有:語文學、象數(shù)學、格物學、致知學。

13.李元宏百無聊賴下打開墨卷掃了一眼,將剛才記下的考題題目寫在第二折正上方,仔細端詳起來,第一道考題是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14.學習模式開啟,進入格物致知狀態(tài)。

15.其妙乃以吾神合彼神,吾靈合彼靈,儒書謂致知格物是矣。

16.知更鳥數(shù)量不多,但蚊類似乎覺得它的血液最為可口,因此導致知更鳥成為了西尼羅病毒的“超級傳播者”。

17.棋藝方面,還不錯,明道公有機會,不妨切磋切磋,而且,這小子常以知先行后處事,和明道公的那一句致知格物,正是不謀而合。

18.忽然動了動手指,略有些本能的開啟格物致知小心打探四周后,倏地將雙眼睜開,整個人更像是一把標槍一般昂然挺立。

19.第一個轉(zhuǎn)座子出現(xiàn)在大約一百萬年前,通過研究這些序列現(xiàn)在的位置,科學家可以大致知道當時可以生育的人口數(shù)量。

20.儒家與道家在這第二步也是相同,儒家更進一步的典籍大多都是寫人情道理教人格物致知,道家的諸多道經(jīng)也都描述他們認識的天地大道。

21.怎么樣格物致知?瀟灑哥:行與知相得益彰,愛自己、愛人民、愛國家……

22.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王陽明

23.朱熹就通過解釋發(fā)展二程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釋為“即物窮理”。

24.清末,物理、化學等學科被統(tǒng)名為“格致”,這是格物致知的簡稱[致知造句]。

25.朱子以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26.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7.劉明頓時感覺不妙,G點開啟格物致知模式:滴滴,擺渡分身幼體。

28.安玓,人是萬物之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而你的特長,就是格物致知

29.他以“格物致知”闡述其認識論和方法論。

30.“若非多讀書識事,加之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玄之力,不能知也”。

31.這搓麻繩有什么用都不知道,你小子還好意思夸你自己見多識廣?還好意思說什么格物致知,成器利用?

32.涵養(yǎng)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33.在離震旦大學不遠處的一家咖啡廳的二樓一間包廂中,柳致知和尤佳嘉對面而坐,桌子上兩杯咖啡冒著熱氣,散發(fā)著一種咖啡特有的苦香。

34.總之道理原性廣大精微,古圣先賢原為格物致知窮理盡性大學問,今人只作籠利想,故不得不以術(shù)行耳。

35.其實,我最想讀的是最后三輯里的文字,想大致知道他插架的書。

36.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37.G點的聲音在劉明耳畔響起,劉明打開格物致知模式觀察自己。

38.萬物皆有道,格物致知,要用心去體會,去感受……

39.——通過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知而行之,努力做到為善去惡。

40.六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41.乃居德于弘,則正心誠意之不講,而天下之大本以遺;自謂無疑于道,則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遷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42.程朱“格物致知”論的失敗正是其整個悲劇命運的一個縮影,它對理解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之發(fā)展滯后亦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43.柳致知一時不知所措,他第一次領教了苗女的大膽,阿梨不等柳致知回答,說:“阿哥,過幾日阿梨去學校看你!”。

44.他們皆是某一領域的頂尖之人,像蕭傳香精于建筑設計,學的是格物致知之學,而蕭華樓則是被當做一派掌門培養(yǎng),即所謂的帝王術(shù)。

45.涵養(yǎng)、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yǎng)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46.白崖書院少主孔庖,年方志學,卻獨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

47.只是,守仁的龍場悟道,用的還是傳統(tǒng)的格物致知用語,還點不出“良知”。

48.“‘格物’可以理解為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是指要做一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糊涂。

49.當我們祈求精神世界的護持時,只要誠心夠一定有求必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0.先秦時期,已存在知行之辯,主要源于哲人思者對人們的致知過程和踐行過程的思考和反思。

51.原指格物致知,即窮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52.但她沒有致知格物之功,“略見些風波就改了樣子”,賈母說她,“若這樣沒見識,也就是小氣了”。

53.誠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程頤

54.陸賢侄,這是我的侄子吳盛熙,是庚寅年的舉人,正在府上隨我攻讀,這蒙陰的產(chǎn)業(yè)不妨帶上盛熙,讓他也能格物致知,學以致用!造句網(wǎng)整理

55.做一個有歷史觀的時代改革者、有實干精神的改革思想家,用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慎思篤行,行以致知,知行合一,才敢說自己摸到了“四個全面”的門道。

56.“大致知識分子掌權(quán),常為升平盛世;藩鎮(zhèn)跋扈,則每成割據(jù)的局面,地方有幸有不幸。

57.柳致知又試了劈、鉆、炮、橫四行拳術(shù),都能做到拳出有聲,表明在最后瞬間,拳速已突破了聲障,空氣才發(fā)出暴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