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盡孝,身體力行,移孝作忠,愛敬一切。
2.“勖以移孝作忠”,給假守制,在南京設奠。
3.憂惶之念躍然紙上,但仍不忘鼓勵蔣經國墨绖從公,移孝作忠。
4.人們通常所說的“移孝作忠”正是此意。
5.以移孝作忠,能為忠臣即是孝子。
6.大人倦倦為國,不欲以寂寞之故,遏兒上進,且誡以移孝作忠,盡心王事,是誠立懦廉頑,足使不肖兒頓開茅塞。
7.當國家需要臣子在忠孝兩者選取其一時,“移孝作忠”被認為合理,并得到鼓勵。
8."事急矣!此移孝作忠之時,吾不能將侍老母矣。
9.然而,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受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浸潤,孝的道德規范外延擴大,“移孝作忠”而糅入維護封建統治和宗法秩序的種種理念及作為。源自造句網
10.但盡忠不能盡孝,忠雖以移孝作忠為辭,而兒不孝之罪,總難逃于天壤矣!……伏望勿以兒為念。
11.岳母勵子從戎,岳飛也聽從母訓,移孝作忠,奔赴抗金戰場,終成一代名將。
12.“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
13.駐地雖與北平城近在咫尺,而佟父又患重病、引頸盼歸,但佟麟閣只能移孝作忠,請妻子代奉高堂。
14.望父親大人勿以男為念,惟兵事究不可測,男既受朝廷豢養之恩,自當勉盡致身之義,猶記父親與男之信,囑以移孝作忠,能為忠臣即是孝子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