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他遭到了聯邦調查局的誣蔑和追捕,被迫流亡國外。
62.據稱,己有上千人因為與流亡者這樣那樣的聯系而被剝奪了不丹公民的身份。
63.他建立了一個代號“大河”的地下收容網,以及被稱為“日蝕”的秘密庇護所,來保護那些內外交困的流亡絕地武士。
64.有‘小重耳’之稱的秦獻公可不簡單,流亡魏國二十年,卻能抓住時機一舉復位,勵精圖治、十年生聚教養,讓秦國有了奪回河西失地的實力。
65.他遭到廢黜并流亡國外。
66.話說東漢末年,漢靈帝幼年即位,朝內宦官專權,賦稅屢屢加重,大批農民四處流亡,餓殍遍野,甚至京師洛陽尸體也相枕于路。
67.今年早些時候他流亡歸來。
68.于是寵物星球的首領當機立斷在監獄里面找了幾個犯了罪的外星人準備做替罪羊,但是他們押送替罪羊的飛船還沒起飛,蘭斯勒就已經直搗流亡部隊的老窩了。
69.1891年瑪麗生活在巴黎的一群波蘭流亡者中。
70.他希望在法律的意義和精神上他并不是流亡者。
71.然而,與一個對立政治派別領袖女兒的魚水之歡卻是一件極為草率的行為,源氏也因此被迫流亡。
72.他已經流亡十年。
73.納粹占領奧地利后,Bloch-Bauer的丈夫流亡瑞士。
74.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是舊金山和約行政授權下一個合法產物。
75.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錢。
76.蘇哈生于一個富有的天主教巴勒斯坦家庭,她后來成為阿拉法特的經濟顧問,并跟隨巴解組織從黎巴嫩流亡到突尼斯。1990年,她與阿拉法特結婚。
77.達賴喇嘛建立的 所謂 流亡政府實行的是神權統治。
78.一九六一年, 美國政府鼓勵古巴流亡者進攻古巴。
79.1814年這個年輕的共和國被西班牙人打敗, 玻利瓦爾流亡出境。
80.兩個恐慌的僧侶說,不允許提"政治"問題,并急急忙忙請來一位流亡政府獲氣喘吁吁的官員,以強化這一信息。
81.傳統文化更象是流亡者在無可奈何中,無家可歸的回歸感。
82.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吏能弘厚,雖貪污放縱,猶無所害;至于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害流亡所由而作。
83.她與他們有共同的流亡國外的命運, 共同的信念, 共同的樂趣, 共同的苦悶。
84.他在盧森堡方言,但卻流亡居住在法國。
85.百姓因饑饉流亡,死者大半,民眾哭訴無門,切盼明公救民于苦海。
86.流亡者們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國。
87.印度已經在西藏流亡政府的問題上給中國制造了不少麻煩。
88.經過多年的轉戰, 這個流亡政府終于回到了祖國。
89.國破家亡,他只有流亡國外。
90.在洛族流亡的日子里,常常餐風飲露,饑不擇食。
91.瑪利皇后死后, 這些流亡在外者重返英國,開始了清教徒的運動。
92.自永嘉喪亂,百姓流亡,中原蕭條,千里無煙,饑寒流隕,相繼溝壑。
93.這位一度作為流亡者代表的勇健領袖仍然充滿斗志,在包圍中領導他的人民。
94.那位藝術家現在同其他流亡的人一起住在法國。
95.他曾經流亡多年。
96.戴克辛周四突然從流亡中回國,他發誓他將遠離政治,但是一般相信,他將會垂簾聽政。
97.神的子民流亡異邦,本是罪有應得,然而神卻不會丟棄他們。
98.抵制受到海外藏民的認可和支持, 包括在印度達蘭薩拉的流亡政府。
99.他的告密涉及流亡于倫敦 、 巴黎、瑞士的革命者。
100.抗議者都是前總理他信。西那瓦的支持者,他信因2006年的一場"兵不血刃"的軍事政變而流亡海外。
101.400多名流亡者舉行從早到晚的絕食抗議來讓人們關注他們的苦難。
102.1萬人被俘虜,2萬人繳械投降,一萬多人流亡到德屬西南非洲和莫桑比克。
103.汗在流亡地毛里求斯島死去,魂歸異域。
104.西藏流亡政府早些時候組織了另一場和平火炬傳遞活動,有政客和名流參與。
105.流亡團體指責此政策企圖同化維族。
106.拉伯德聚集了小樂隊的追隨者,進入流亡,贏得盟友,以倫斯特返回與軍隊,并重新捕獲倫斯特的迪倫,豐澤資本的國王。
107.余暴跌和失敗如對流亡的方式。
108.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109.頃以戶口流亡,土官不服輸納,每歲實征僅二十三萬余石。
110.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維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繼續活動。
111.她在戰后流亡了8年, 其間大部分在瑞士度過。
112.敘利亞的知識份子表達他們對暴力的憤怒,來自國內所有主要教派,102名作家和流亡者,于周一聯署聲明。
113.他目前流亡埃及。
114.成千的人流亡了, 一些人完全失去他們的家庭,數不清的年輕人見證了暴力和血腥的場面。
115.它指證,馬克思作為告密者, 在他流亡倫敦期間告發他的同志們。
116.他因為某種政治原因在小島上過著流亡生活。
117.他們召回流亡在外的人,準備抵抗。
118.他和他弟弟流亡到北方開辟新家園。
119.法國大革命后,有許多法國人流亡到英國。
120.噶瑪巴派流亡地,甘托克附近的隆德寺已經見證了競爭對手的信眾們之間相互毆打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