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這些導(dǎo)致政府的權(quán)威和紀律掃地以盡、蕩然無存,終于引起社會動亂,使我們在天災(zāi)和外敵入侵面前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2.唐末五代時期禮崩樂壞,綱常掃地以盡,中國封建社會的新階段在舊秩序的大動亂中到來。
3.師道尊嚴,掃地以盡!談什么德才兼?zhèn)涞慕處熽犖?!怎么可能產(chǎn)生杰出的教育家!建議中央政府正視高等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找準病因,對癥下藥,標本兼治。
4.這樣,曾國藩這位“中興名將”、“曠代功臣”,轉(zhuǎn)瞬之間變成“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積年清望幾于掃地以盡矣”。
5.因此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列強的槍炮就掃地以盡。
6.唉,再不讀詩!斯文既已掃地以盡,就連詩歌一并掃了去吧……
7.蘇聯(lián)能將日本關(guān)東軍掃地以盡,但卻奪不下一座珍寶島【造句網(wǎng)】。
8.二戰(zhàn)期間,日軍極度地兇殘,軍隊的名譽掃地以盡,“給人的印象則是最殘忍的無道德的民族,這是很可惜的。
9.作弊的心理壓力基本喪失,則既意味著懲罰機制的失靈,也意味著羞恥感、自尊心的掃地以盡。
10.跟趙教授比,廣招正局級以上官員讀所謂“論文博士”,免費發(fā)放“博士文憑”的大學(xué),可謂卑躬屈膝,斯文掃地以盡。
11.每次戰(zhàn)亂都使經(jīng)濟積累和文化積累遭到嚴重破壞,有時甚至是掃地以盡,如東漢末和唐末。
12.解放初,**吸毒等丑惡現(xiàn)象被掃地以盡。
13.字于爾等之要求,則國家等于滅亡;蓋余為代表中華民國四萬萬人之人格,如余為部下威力所屈,臨難求免,則余之人格掃地,即等于中華民族之人格掃地以盡。
14.“滿族王朝的聲威一遇到英國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破了產(chǎn)。
15.就綜合國力即軍事、經(jīng)濟和政治組織力而言,封建的中國遠遜于列強,因而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列強的槍炮就掃地以盡。
16.甄別會議前,官僚們幾天幾夜沒有合眼地準備資料,臨到頭還是一敗涂地,國家公務(wù)員的威風(fēng)掃地以盡。
17.主義所束縛,痛苦無比,既反乎人理而又不敢違,乃相與作偽,而道德反掃地以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