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2.張氏屬下貪縱,但并不殘暴,也沒濫殺人,加之吳地殷富,即使東吳官員愛錢,卻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種貪殘。
3.唐寅足跡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滿千山萬壑,這使其詩畫具有吳地詩畫家所無的雄渾之氣,并化渾厚為瀟灑。
4.到了成化、弘治年間,吳地作家成為茶陵派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創作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
5.吳地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宜召諸軍還,以為后圖。
6.昆曲正是在崇文重教的吳風吳俗下萌發成長,同樣也在吳地爭勝好強精神的支配下在明清戲壇獨領風騷二百年。
7.在南方,范仲淹到睦州上任,過嚴陵祠,正遇吳地群眾來此歲祀迎神,歌唱的就是柳永的【滿江紅】。
8.據《日本*記》記載,雄略天皇曾命阿知使主經高句麗至吳地,求得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織工至日本。
9.前,昆曲蘇劇評彈、吳地古裝歌舞秀、江南絲竹、傳統工藝、民俗、園主巡游等表演。
10.顧姓從三國顧雍以來,就在吳地扎根繁殖,一千多年來一直是江東的著姓望族,明代的江東顧姓更是科甲鼎盛,仕宦滿門。
11.于是判斷,吳國一定還有更好的果子,便派人去吳地暗中察訪。
12.后哲言五年吳地有人禍,建安五年,孫策薨。m.9061xoxo.com
13.除了這些“原味山歌”外,在吳地民歌謠基礎上衍生出的五彩繽紛吳語戲曲如昆曲、蘇劇、評彈、錫劇、滬劇等也在演員的精彩表演下一一亮相。
14.世世代代的蘇州人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吳地文化,先輩們在這里留下了豐厚的書樓文化遺產。
15.認為虞山琴派的產生與明中季特殊的社會背景以及吳地山水秀潤的地緣風貌等,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6.曲阿城就是東吳繁榮的縮影,城中車水馬龍,各類商販濟濟一堂,吳地水路發達,在曲阿城里,沒有買不到的商品。
17.今吳地廣大而下濕,攻之用功差難,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順流之勢,水陸并進,此滅虢取虞之勢也。
18.充滿文人情結的高尚文品和不斷創新求變的高雅藝品,是吳地繪畫最顯著的特點。
19.數百年以來,蘇州彈詞唱腔以曲調璀璨,流派紛呈而享譽吳地。
20.換言之,明代文氏家族初期的文采風流以及三吳地區之人脈,蓋皆出于斯。
21.走三橋是傳統的吳地風俗,過橋渡河是“渡厄”的象征,元宵這天走過了三橋,也就渡過了一年中的災厄,終歲無百病。